“牵手历史——第十一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推介活动在合肥举行_中国博物馆协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
2020-12-03
原文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基层社区志愿服务时,曾经说过,“志愿者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志愿者更是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重量。“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推介活动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的品牌活动。十一年来,活动向社会推介了无数在博物馆志愿岗位发光发热的志愿者、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及杰出的志愿者组织工作者。
此次推介活动于11月18日在安徽博物院举行。在全球新冠肺炎的大背景下,此次推介活动除了 “十佳志愿者之星”,还设置了“抗击新冠肺炎”特殊贡献奖,向社会推介在疫情期间做出卓越贡献的博物馆人。活动期间,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共收到94个团队和个人的申报,经过初评和终评,共产生“十佳志愿者之星”(个人)4名,“十佳志愿者之星”(团队)6个,“抗击新冠肺炎”个人特殊贡献奖3个,“抗击新冠肺炎”团队特殊贡献奖7个。
问起许多博物馆志愿者的初心,河北博物院的张平老师的话可以说出他们的心声:因为热爱。因为热爱,每周五下午,詹元老师都会出现在通往河南博物院的那条小道上,整整十三年风雨无阻。为了能讲解好临展,她借走了图书馆里能借的所有书籍,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沓。她时常会提起那个让她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的老者,而如今,她也成为了别人的光,不少她的“粉丝”也成为了博物馆志愿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曾燕伶老师是一名研究苏美尔文明的博士,因为热爱,她忙里偷闲,用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为博物馆服务了6年,讲解、翻译、每一年复核在馆志愿者的基础考核。多年的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使志愿精神渗透进她的生活中。在今年的国际博博物馆日,她注射了还在试验中的新冠肺炎疫苗,成为了一名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志愿者。因为热爱,故宫博物院志愿先锋队的26名志愿者老师,从写信报名的年代到如今,走过了16年,而他们也从来没忘记“我也有幸能为别人服务”的初心。
我国的博物馆志愿者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果颇丰。许多博物馆志愿者开展了品牌活动,也有的博物馆,他们的志愿者本身就是一块牌子。广东省的“粤动你我——广东省博物馆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组织策划了志愿者公益行、开展数百场教育活动,振兴乡村、文化扶贫,向偏远山乡播种下知识的火种,留下文化的印记。湖南省博物馆有一支“志愿者文物诠释与网络传播教育服务队”,运用多种展示形式深入发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比如“云服务”、情景式动手体验《博物馆线上探索车》以及策划志愿者品牌课程等等。安徽博物院的志愿者把博物馆资源搬到了社会基层。他们围绕”弘文博物颂历史,志愿奉献传爱心“的主题,立足院藏特色展品和安徽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赴安徽省内各地市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街道社区等社会基层开展安徽历史文化宣教志愿服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博物馆志愿者会成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舞台上成为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中央文明办、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号召下,各地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加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战争中。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博物馆人回馈社会的力量。博物馆人中有的坚守岗位、下沉社区,冲向战疫的第一线。湖北省博物馆方勤馆长,在疫情风暴区成为了博物馆的“看门人”和国宝的“守护者”,从疫情爆发到武汉解封,一刻也不敢懈怠。北京汽车博物馆的王晓晨在接到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通知后,毅然奔赴首都机场出入境驰援一线防控工作,他穿的防护服背后每次都会写着“欢迎回家”。6月11日,北京新发地突发疫情,他又第一时间赶往新发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24小时待命,吃住都在新发地。有的博物馆人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化危为机,寻找新途径、利用新手段在疫情期间依然发挥博物馆传播文化的职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社教队伍在疫情期间将博物馆美育搬到云端,构建起多层次、创新性、精细化的“线上美育课”。就像方勤馆长在《朗读者》上念的一句诗:“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十一年前,宁波博物院牵头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时光荏苒,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的会员从最初的37家到今天的173家,而中国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今年同期,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安徽博物院共同承办了全国博物馆志愿者暨安徽省博物馆志愿者培训班,来自全国200多名志愿者聚集在合肥一起学习理论知识、分享交流经验、传递志愿精神。博物馆志愿者是连接博物馆和社会的纽带,同时他们也是馆与馆紧密联系、资源共享的合力。